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外部需求放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等多重挑战,我国外贸加速提质升级,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壮大,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出口额持续攀升,展现出超大规模市场的韧性与活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应立足优势,加快形成政策合力,全力实现外贸促稳提质,牢牢稳住外贸基本盘。
加快落实落细稳外贸政策。发挥稳外贸政策综合效应,围绕外贸企业关心的“降低成本”“收支便利化”等具体问题,进一步落实落细相关配套政策。统筹用好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对境外参展、海外营销、来华采购、境外投资等跨境经贸活动的支持力度。发挥好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增信作用,推动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不断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进一步扩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覆盖面。
切实降低外向型企业成本。针对外贸企业货源供给不稳、货物周转不畅等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要在加快落实各项减税降费、贷款贴息等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海关监管模式创新,提升物流通关效率。探索建立外贸企业汇率避险激励机制,支持通过设置外汇衍生品专项授信额度、引入商业担保增信等方式,提升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强化用工、用能、物流等保障,确保外贸订单及时履约交付。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全球联动的融资支持,从源头上解决外贸企业“有单不敢接”的难题。
积极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鼓励多元主体按需建设海外仓,鼓励海外仓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探索在东部沿海产业集聚度高、交通运输条件好、外贸基础强的地区增设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通过优化跨境电商B2B(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出口海外仓监管模式等,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融合发展。支持外贸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探索开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产品保税再制造试点。
强化稳外贸产业基础。提升出口产品和服务质量,探索在中西部、东北地区设立更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突出地区特色。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和大型国际贸易商,加强品牌、质量和渠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积极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梯度转移,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联动区,探索建立结对机制。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及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加各国优质产品进口,拓宽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进口渠道,支持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加强国际交流和强化贸易促进,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作用,密切供应商和采购商对接,鼓励外贸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稳定老渠道、开拓新渠道。加快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降低指定产品进口关税,提升进口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以各类开放平台、交通物流枢纽为支撑,打造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承接外向型产业、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载体平台。

密切同全球贸易伙伴合作。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外各类专业展,持续完善已有线上贸易平台,创造更多贸易机会。优化自由贸易区布局,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逐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深入参与各领域议题谈判。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完善贸易畅通网络,支持中欧班列拓展新路线,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拓展丝路电商全球布局,建设“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大市场。加快推进对外贸易产品创新,鼓励创新、绿色、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金瑞庭) 【编辑:梁异】
中新网乌兰察布9月14日电 题:内蒙古牧民杨登扎木苏戍边40载:像界碑一样守好一草一木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只要我不离开这里,就要把这份责任担起来,要像界碑一样守好祖国的一草一木,为边境稳定贡献绵薄之力。”在苍茫的四子王旗江岸苏木(苏木相当于乡镇)的边境线上,牧民杨登扎木苏用40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护边路。
图为杨登扎木苏(资料图)。 苏日娜摄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19个边境旗县之一。
在四子王旗104公里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牧民,也是居边护边的重要力量,配合边境管理部门管边控边、守边护边。
江岸苏木北与蒙古国交界,这里地广人稀,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边境线一带放眼望去只有连绵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尔出现的骆驼。
40年前,边境派出所需要设立护边员岗位,杨登扎木苏主动请缨担任护边员。自此以后,不管严寒酷暑、风吹雨打,他40年如一日地巡视自己管护的边境线,坚定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其间,杨登扎木苏还协助边境警官维护辖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着边境前沿观察员、信息员、预警员的作用。
图为杨登扎木苏在喂牲畜(资料图)。 苏日娜摄
“边疆稳定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边疆和平,哪有我们牧民的幸福生活。”杨登扎木苏说。

1994年5月,杨登扎木苏凭借自己的经验预判发现了一名企图越境的女子,并协助当地边防派出所将其抓获,成功阻止了一起偷越国(边)境事件。
迎着朝阳出发、伴着夕阳回家。40年来,杨登扎木苏用脚步丈量着辖区的每一寸土地,对边境线上的每一条小道、每一块石头都熟记在心。
杨登扎木苏是一名老马倌,多年的牧马生涯练就了非凡的本领,他可以通过马蹄印的大小和形状,轻松辨认出马的品种,也可以通过马蹄印迹追踪马的来往去向。
2004年,蒙古国十几匹马越过边境线,在四子王旗边境走失,当地边防连队和派出所合力寻找无果,想到了“能人”杨登扎木苏。杨登扎木苏经过3天追踪,成功将马匹全部追回。
图为杨登扎木苏(中)和其他戍边员合影(资料图)。 苏日娜摄
近年来,草原生态逐渐恢复,草原上的动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偶尔有黄羊等动物越境,杨登扎木苏总是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将边境的铁丝网加固,排除盗猎等隐患。
40年来,杨登扎木苏累计巡边5000余公里,协助派出所维修边境铁丝网5公里,先后被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授予十大护边员、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第三政治工作协作区最美护边员、2022年度优秀护边员,还入选2023内蒙古好人榜。
“虽然每天都做着重复的工作,但看到边疆稳定,牧民生活幸福,就觉得很有意义。”这是杨登扎木苏40年来对守边护边这份职责的真情告白,和对家乡草原的诚挚热爱。
杨登扎木苏出生于1954年,尽管已经年近七旬,但豪情壮志仍然不减。“作为边疆的一员,我们不仅要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维护边境稳定同样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愿意为之奋斗终身。”杨登扎木苏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