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健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近日,新疆霍城首届商学院越野接力赛举行,参赛者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江南大学等全国18所高校商学院。这是江苏无锡援疆工作组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宣传新疆、推介霍城的一次积极探索。

2002年,霍城被中组部确定为援疆试点县,2007年,阿合奇被确定为全国边境少数民族特困扶贫开发试点县,两县均由无锡市结对支援。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教师、医生共900多人,跨越4800多公里,从太湖之滨奔赴天山深处,为边疆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共同谱写东西部协作发展“协奏曲”。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如何带动边疆经济快速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一招。
阿合奇县位于天山南脉腹地,海拔高、日照长、土地贫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无锡市对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合奇县前方工作组(以下简称“前方工作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将以沙棘为主栽品种的特色林果业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2018年引进中科沙棘科技有限公司,从政策到资金提供多方面支持。
在新疆中科沙棘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将原浆产品进行分拣、打包和装箱。“2021年,公司联合新疆农业大学成立新疆沙棘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现已生产出原浆、果汁、冻干粉、沙棘茶等18款畅销产品。沙棘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带动更多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该公司总工程师詹力豪介绍。

2022年,阿合奇县引进投资2.1亿元的药用大蒜项目,投产运营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
此外,前方工作组积极推进“逆向飞地”新模式,依托克州江苏产业园建设了无锡阿合奇工业园,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攻方向,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宣传阿合奇及克州的产业政策,大力引进制造业企业。目前,“飞地经济”已成为阿合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旅融合激活新动能
如何活化文化遗产为发展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015年,由无锡歌舞剧院和阿合奇县文工团创排的柯尔克孜族舞剧《英雄·玛纳斯》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成功首演,并赴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姑娘戴着丰羽帽,少妇的耳饰轻轻摇,年轻人束着金腰带……”在阿合奇县玛纳斯研究中心,穿着民族服饰的艺人们弹起库姆孜,热情奔放地唱起《玛纳斯》,让人不由自主跟着节奏哼唱起来。该研究中心2021年建成后,共接待各类参观、考察、研学活动100余场次,成为推广玛纳斯文化的重要公益性机构。目前,《玛纳斯》被改编成歌剧、舞剧、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成为阿合奇文旅宣传的一张名片。
阿合奇的苏木塔什乡素有“中国猎鹰之乡”之称。2022年,前方工作组加大对当地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持续打造集猎鹰文化、民间体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文旅品牌,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和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阿合奇的文旅融合发展,阿合奇县委副书记、无锡市对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合奇县前方工作组组长俞震旦满怀信心:“我们将阿合奇民族文化、特色人文、非遗传承等纳入旅游线路,打造精品沉浸式文旅项目。同时,借力‘无锡-阿合奇生活馆’文旅宣传窗口、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无锡市文博会等平台,展示阿合奇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非遗文创,唱响‘新疆是个好地方,大美夏都阿合奇’文旅品牌。”

智力支持提升获得感
如何提升民生幸福底色?加强智力支持是重要举措。
无锡始终坚持援疆资金项目向民生倾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强智力支持,让基层群众持久受益。
8月16、17日,霍城县江苏中学开展了“双新”培训融教教学研讨,包括新教材使用经验分享、新课程课标解读、集体备课作业设计、新课程微课展示等内容。“在无锡市的帮助下,学校的工作学习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本科上线率和本科上线人数近几年持续攀升,特别是‘江阴班’本科上线率达100%。”霍城县江苏中学党总支书记石秀芳说。
无锡累计选派援疆教师100余人到阿合奇县支教,选派优秀教师153人次开展讲学活动。为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开展“青蓝结对”,通过专题讲座、名师论坛、听课评课和课题研究等方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育人才队伍。
在阿合奇县人民医院,一批批来自无锡的援疆医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阿合奇县人民医院院长董武介绍,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4月底到达阿合奇县后,重新组建ICU、建立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成立120指挥调度中心、完成了多项疑难手术。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4日 10版) 【编辑:梁异】
中新网南京9月14日电 题:江苏助残帮扶见闻:织密“幸福网”“无障碍”传递关爱
作者 徐珊珊 谷华
一勾一拉、上下交织,手指翻飞间,一朵朵精致的小花便成型了……残疾人小玲在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三陇村“残疾人之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很快便上手做起编织、绣工活,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江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泱波 摄
近年来,江苏省残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兜住民生底线,织密“幸福网”。在江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用劳动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惠残、助残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十四五”以来,江苏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4%,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3万人,残疾人托养服务6.5万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具适配率均超过98%,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5万余户。
设施“无障碍”:惠残助残帮扶

在南京玄武湖无障碍花园,常有一支特别的跑团环湖而过,十余人成队,两个跑者并肩,用一根绳子绑在手腕上,他们就是南京“黑暗跑团”的视障跑者和陪跑员。花园内设全程盲道、扶手护栏、盲文标识,配建了智能语音提示、植物触摸讲解等设施。
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权益保护提供更强的法治保障。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姜爱军介绍,近年来,江苏突出量质并举,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知识普及、共建共治、示范引领、社会扶助“四大行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持续优化。
“有了无障碍公交车,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在苏州市,一辆蓝色公交车缓缓停在一位残疾人乘客面前。随着乘客按下公交车外侧上的按钮,公交驾驶员立马拉下踏板,铺就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为助力残疾人无障碍出行,苏州的无障碍公交车上配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轮椅固定专座等设施。此外,针对视力障碍的乘客,无障碍公交车设有爱心专座、盲文条提示和车辆行驶状态的提示音。截至目前,苏州市区有无障碍公交车1124辆,无障碍公交车占全部公交车辆总数的21.3%。
托养“无障碍”:凝聚城市温度
“‘残疾人之家’是江苏的一张名片,这是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开展的工作。”姜爱军介绍,江苏积极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寄宿制托养、抓实“残疾人之家”日间照料、拓展居家托养服务模式,2023年上半年,江苏新增16周岁至59周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10822人。
高淳区阳江镇潦田村“残疾人之家”。徐珊珊 摄
“我们打造了一所以残疾人农业扶持、乡村残疾人托养照料、辅助性就业为特色,残疾人居家服务为保障的乡村助残综合服务机构。”高淳区阳江镇潦田村“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嵇益梅说,机构以辅助性就业为特色,自主开发、引进一批庇护性就业项目,实现残疾人人均每月增收近千元。
坐落在扬州市西郊杨庙镇的扬州市恒爱融合发展中心,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0年,为进一步打造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扬州市残联创新工作理念,在江苏全省率先打造残疾人融合发展平台。

学员荣荣患有智力障碍,靠年迈的姑母帮助照看日常生活。通过评估,荣荣成为中心的首批学员,老师们从教他系好衣服扣子、每天洗脸刷牙入手,从他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渐渐地,荣荣每天早晨能独自到指定站点,乘专车前往中心,从没有落下过一天课。
就业“无障碍”:助力实现梦想

鞠叶经营的“无声的店”。盐城残联供图

盐城有一家小店,温暖在“沉默”中传递。店内几乎听不到说话声,只有冰块碰撞声、包装袋声音以及语音提示声。一位家住附近的学生扫码下单,接过奶茶之后,学着手语,对听障店员比个“谢谢”的手势。
鞠叶是这家“无声的店”的负责人,他14岁时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创业的路上不断尝试。“我想在盐城开10家‘无声的店’,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鞠叶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促进残疾人就业向来是帮助残疾人增收致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江苏持续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创响江苏”残疾人专项就业援助、残疾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走访拓岗促就业等活动。2023年上半年,江苏净增残疾人就业17686人。
得益于南京市栖霞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的电商平台“自立商城”,300余名残疾人在这里开店创业,各类商品达3000余件。基地孵化的残疾人大学生创业项目“彩虹之光”“播客”,现已帮助5名视力残疾人在有声读物网络平台实现就业。
追梦路上,残疾人需要付出更多艰辛。这条路上,来自各方的光芒汇聚,助力残疾人托举梦想。“一个人的力量注定是渺小的,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群体中来。”三陇村“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杨巧云说。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在南京区级残疾人托养中心——鼓馨阳光家园内,下课间隙,一名自闭症患者演奏一曲《万疆》,随着悠扬婉转的乐曲声传来,师生们尽情欢笑,眼中闪着光芒。(完)